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无人机技术在公安检查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为提升公安执法效率、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。无人机凭借其机动性强、视野开阔、可抵达复杂区域等独特优势,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公安检查方式的不足,在巡逻防控、犯罪侦查、应急处置等诸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,助力构建更加高效、智能、安全的公安检查体系。
城市区域巡逻:在城市街道、商业区、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,无人机可按照预设航线进行常态化巡逻。利用搭载的高清摄像头,实时拍摄地面情况,将画面传输回指挥中心,帮助警方及时掌握人员流动、车辆停放、治安秩序等状况。例如,在早晚高峰时段,通过无人机对交通枢纽周边进行巡查,快速发现交通拥堵点、违规占道等问题,为交警部门指挥疏导交通提供支持。
重点场所监控:对于学校、医院、政府机关、金融机构等重点场所,无人机能够提供全方位、无死角的监控。在校园周边,无人机可在上学、放学时段进行低空巡逻,及时发现可疑人员徘徊、聚集等异常情况,震慑潜在违法犯罪行为,保障校园安全。在医院,利用无人机监控周边秩序,防止医闹事件发生,维护医疗环境稳定。
偏远地区与复杂地形巡查:在山区、林区、水域等偏远或地形复杂区域,人员巡逻难度大、效率低。无人机可轻松穿越这些区域,对边境线、自然保护区、大型水库等进行定期巡查。例如,在边境地区,无人机可沿着边境线飞行,监测非法越境行为;在林区,利用热成像仪监测森林火灾隐患,及时发现火灾苗头,为森林公安执法提供支持。
现场勘查辅助:在刑事案件现场,无人机可迅速升空,对现场周边环境进行全景拍摄,获取宏观视角的现场图像。通过激光雷达扫描,构建现场三维模型,精确记录现场物证位置、痕迹分布等信息,为侦查人员还原案件经过提供全面、准确的数据支持。例如,在大型盗窃案件现场,无人机可快速拍摄到犯罪嫌疑人可能的逃窜路线、周边可疑车辆停放位置等,帮助侦查人员确定侦查方向。
追踪犯罪嫌疑人:当犯罪嫌疑人逃窜至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,如废弃工厂、建筑工地、山区等,无人机可利用热成像技术和智能图像识别系统,在复杂环境中搜索嫌疑人踪迹。通过实时传输的画面,地面侦查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嫌疑人位置,制定抓捕方案,提高抓捕成功率。例如,在追捕逃犯过程中,无人机可在逃犯可能藏匿的区域上空盘旋搜索,一旦发现目标,立即向地面警力通报,引导其实施抓捕。
证据收集: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特殊传感器,能够在远距离、复杂环境下获取犯罪证据。在毒品种植、非法采矿、环境污染等案件中,无人机可飞越隐蔽区域,拍摄到非法种植的罂粟田、非法采矿设备、违规排污企业等画面,为警方打击犯罪提供有力证据。例如,在打击非法采砂行动中,无人机可在夜间对河道进行巡查,拍摄到非法采砂船作业场景,固定证据,助力执法部门依法查处。
突发事件现场监测:在发生群体性事件、恐怖袭击、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时,无人机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,从空中实时监测现场动态,如人群聚集规模、冲突态势、事故现场范围等。通过与指挥中心实时通信,为警方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准确信息,实现快速响应和科学决策。
救援行动支持:在自然灾害救援(如地震、洪水、泥石流等)和紧急救援(如人员被困、火灾等)场景中,无人机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利用热成像仪搜索被困人员位置,投放救援物资(如食品、药品、救生设备等),为救援人员指引安全路径。例如,在地震后的废墟救援中,无人机可穿越狭窄空间,搜索生命迹象,将被困人员位置信息及时传递给救援队伍,提高救援效率。
交通疏导与管制:在大型活动期间或交通拥堵严重时,无人机可在空中指挥交通,通过喊话功能引导车辆有序通行,提示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。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快速勘查,拍摄事故现场照片和视频,协助交警部门快速处理事故,恢复交通秩序。例如,在举办大型演唱会、体育赛事等活动时,无人机可对周边道路进行实时监控,及时疏导交通,保障活动顺利进行。
多旋翼无人机:具有良好的悬停稳定性和机动性,操作简便,可在低空灵活飞行,适合在城市环境、室内场所等狭小空间进行精细巡逻和侦查任务。例如,在城市街道巡逻时,可快速悬停观察可疑人员或车辆,对重点场所进行近距离监控。
固定翼无人机:续航能力强、飞行速度快,适合大面积区域的快速巡查,如偏远地区、边境线、大型水域等。其单次飞行覆盖范围广,能够高效获取宏观信息,为长时间、大范围的巡逻防控和犯罪侦查提供支持。
复合翼无人机:结合了多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的优点,既具备较好的悬停性能,又拥有较长的续航和较快的飞行速度,可适应复杂地形和多样化任务需求。在山区、林区等地形复杂区域执行任务时,既能灵活靠近目标进行详细侦查,又能快速转场至其他区域持续作业。
高清摄像头:提供清晰、高分辨率的图像,用于拍摄巡逻区域、犯罪现场、人员和车辆等画面,是获取视觉信息的基础设备。应具备光学变焦、防抖功能,适应不同飞行高度和光照条件下的拍摄需求,确保拍摄的图像能够满足证据收集和分析的要求。
热成像仪:通过检测物体表面温度差异成像,在夜间巡逻、搜索犯罪嫌疑人、监测火灾隐患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能够发现隐藏在黑暗、烟雾、草丛等环境中的目标,为警方提供关键线索。热成像仪的温度测量范围、精度要满足公安检查任务要求,并且可根据环境温度进行自适应调整。
激光雷达:精确测量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信息,在现场勘查、地形测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通过生成高精度点云数据,精准反映现场地形地貌、建筑物结构、物证位置等,为案件侦查和应急处置提供量化依据,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。
喊话器:用于远距离向目标传达指令、警示信息或进行宣传教育。在巡逻防控、应急处置等场景中,可通过喊话器对可疑人员进行警告,对聚集人群进行疏散引导,在救援行动中向被困人员传达救援信息,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。
气体传感器:在涉及危险化学品、爆炸物等案件或事故中,无人机搭载气体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,判断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泄漏、爆炸物残留等情况,保障执法人员安全,为现场处置提供科学依据。
智能图像识别系统:结合人工智能技术,对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进行实时分析,自动识别人员、车辆、物体等目标,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,快速发现可疑对象。例如,在人员密集场所巡逻时,可自动识别通缉犯、在逃人员等,提高巡逻防控的精准性和效率。
根据公安检查任务需求,由指挥中心与无人机操控人员共同制定详细的飞行任务计划。明确任务目标、检查区域、飞行路线、飞行高度、速度、预计飞行时间等关键要素,确保无人机作业紧密围绕公安工作目标。
提前了解作业区域的地理环境、气象条件、空域管制规定,排查潜在风险,如禁飞区、强电磁干扰源、障碍物等,为安全、高效飞行做好充分准备。同时,与相关部门(如民航、空管、交通等)沟通协调,确保无人机飞行合法合规。
在选定的安全起降点,对无人机机体进行全面检查,包括螺旋桨完整性、电池电量与状态、各部件连接牢固性;调试飞控系统,确保飞行稳定性与操控精准性。检查搭载设备是否正常工作,校准设备参数,如高清摄像头的焦距、分辨率,热成像仪的测温范围、灵敏度,气体传感器的检测量程等,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。
操控人员熟悉飞行任务计划和应急预案,明确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。与指挥中心建立可靠的通信链路,确保实时传输飞行数据和图像信息。
操控人员按照预定航线平稳起飞无人机,实时监控飞行状态,包括高度、速度、姿态、电量、信号强度等参数,确保飞行安全。在飞行过程中,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飞行参数和拍摄角度,利用搭载设备对检查区域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。
无人机将采集到的视频、图像、数据等信息通过无线通信链路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,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步查看,对发现的问题或线索及时标记,进行分析研判。必要时,指挥中心向操控人员下达指令,调整无人机飞行路线或进行重点侦查。
在巡逻防控任务中,操控人员通过无人机的实时画面,关注人员、车辆的异常行为,及时发现治安隐患;在犯罪侦查任务中,配合侦查人员,对可疑区域进行详细勘查,寻找犯罪证据和线索;在应急处置任务中,根据现场情况,利用无人机为救援行动提供支持,如搜索被困人员、投放救援物资等。
完成飞行任务后,操控人员操控无人机安全降落,对无人机及设备进行整理、维护,检查设备损耗情况,及时更换损坏部件,为下次任务做好准备。对飞行数据和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备份存储,建立规范的任务档案。
指挥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次任务进行总结评估,分析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,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,不断优化无人机在公安检查领域的应用流程和效果。将任务成果(如拍摄的证据照片、视频,收集的数据报告等)移交至相关警种部门,为后续案件办理、治安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。
无人机操控技能培训:组织操控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,系统学习无人机的飞行原理、操作技巧、维护保养知识等。通过模拟飞行训练和实际飞行操作,掌握多种类型无人机的起飞、降落、巡航、应急处置等技能,考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操控员执照,确保飞行操作安全、规范。
公安业务知识培训:针对无人机在公安检查领域的应用场景,对操控人员、公安执法人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,如巡逻防控要点、犯罪侦查流程、应急处置规范、法律法规知识等,使无人机作业紧密贴合公安工作需求,提升应用效能。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识别犯罪线索、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运用无人机辅助执法、如何保障执法过程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等。
数据处理与分析培训:培养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图像识别、数据分析软件,能够从无人机采集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,转化为公安工作所需的证据材料、情报线索。例如,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识别犯罪嫌疑人面部特征、车辆牌照,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巡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发现治安规律和趋势,为公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建立专业的无人机公安应用团队,明确分工,包括无人机操控手、数据分析师、执法辅助人员、指挥协调人员等,各成员各司其职,协同作战,保障无人机应用工作有序开展。制定团队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机制,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配合。
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与安全管理制度,涵盖无人机飞行审批流程、日常维护保养要求、安全责任界定、数据保密规定等内容。明确无人机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操作标准和注意事项,加强对操控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,确保无人机在公安检查领域的应用合法、合规、安全。对违反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,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。
构建专门的公安无人机数据存储系统,采用高可靠性的存储设备,对采集的视频、图像、点云数据等按照任务类型、时间顺序、案件编号等进行分类存储,便于快速检索与调用。建立数据备份机制,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,防止因硬件故障、人为误操作、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,确保公安检查数据链的完整性。
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,设置访问权限,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相关数据。严格遵守公安信息安全管理规定,防止数据泄露,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公安工作机密。
运用加密通信技术,保障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、指挥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,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、篡改。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设备和协议,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,确保所采集的监测数据、图像信息等能够实时、准确地传输回后方。
建立数据传输监测机制,实时监控数据传输状态,及时发现和解决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对于重要任务或敏感数据的传输,采取多重加密措施和备用通信链路,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
依据公安业务流程,严格规范数据的使用权限,只有承担相关任务的执法人员、技术人员在工作需要时方可访问、使用无人机采集的数据,防止数据滥用。建立数据使用审批制度,明确数据使用的目的、范围和方式,对数据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审计,确保数据使用合法合规。
在对外提供或公开无人机采集的数据时,如用于案件宣传、公众教育等场景,需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,对涉及个人隐私、商业秘密、国家安全的信息进行脱敏处理,确保数据公开合法、适度,避免对公民、企业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。
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持续巩固 “太湖之鹰” 警用无人机行动计划成果,深化推进警航硬件建设、勤务体系磨合、平台功能优化等工作。目前,已建成 42 个警航网格,无人机总数达 392 架,每天 181 条航线常态化巡飞。在日常巡逻中,无人机通过高空巡航执法记录仪拍摄,将校园及周边道路高空俯览和近景察看的画面实时传输至 “空地一体” 指挥作战平台,指挥中心依据现场态势随时进行警力调度。通过无人机与地面巡逻警力的协同配合,实现了立体化、网格化巡逻防控,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,快速反应实战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某地区发生一起盗窃案件,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逃窜至山区。警方迅速派出无人机进行追踪搜索,无人机利用热成像技术和智能图像识别系统,在复杂的山区环境中对可疑目标进行排查。经过一段时间搜索,无人机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位置,并将实时画面传输回指挥中心。地面侦查人员根据无人机提供的信息,制定了精准的抓捕方案,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,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关键支持。
在一次地震灾害救援中,某城市部分区域受灾严重,大量人员被困。当地公安机关立即出动无人机参与救援行动,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在废墟上空盘旋搜索,快速发现多名被困人员位置,并通过喊话器与被困人员沟通,安抚其情绪。同时,无人机投放了食品、药品等救援物资,为被困人员提供基本生存保障。救援人员根据无人机提供的信息,迅速展开救援行动,成功救出多名被困群众,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,彰显了无人机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。